“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現(xiàn)在輪到我走上橋來,從橋頭的古榕步向北岸,從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一腳踏上了北宋年間。”
——余光中《洛陽橋》
千年前,有過這樣一座古橋,照過這樣一輪明月,懷過這樣一簾幽夢;千年后,還是古橋,尚有明月。
今人不見橋頭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橋,遙想就在那渺茫的千年之前,我是那么遺憾錯過你無數(shù)回的壯闊雄姿,我是那么可惜漏過你數(shù)不清的潮漲潮落;終于還是如期等到千年之后,我甘愿義無反顧迎著那千年前不變的咸咸海風,踏著那千年前不變的穩(wěn)穩(wěn)步子,邁入你那寬闊的心田,走入你那堅毅的滄桑。一切都只為尋找千年前的那個夢,一切都只為欣賞千年前那輪月,期待還能繼續(xù)在春天到來時感受你的生機盎然,憧憬還能繼續(xù)在夏日到來時體驗?zāi)愕臒崆樗苹穑笈芜€能繼續(xù)在秋分降臨時領(lǐng)略你的古樸憂郁,念想還能繼續(xù)在冬季到來時重溫你的挺拔勇敢!
跨海飛梁疊石成,曉風十里渡瑤瓊。我們心里都想知道,需要翻開多少頁歷史烽煙的發(fā)黃日歷?需要提起多少分精神心靈的文化勇氣?需要吟誦多少首歲月塵封的如歌往事?當我們行走在歷經(jīng)千年亙古未變的長長廊道,分明能聽到無數(shù)來自遠古風塵歲月的醇厚回音——那應(yīng)該就是千年前無數(shù)能工巧匠們雕琢石頭的喜悅表情,那應(yīng)該就是千年前無數(shù)淳樸先人們背負天才智慧的自信神采,那應(yīng)該就是千年前無數(shù)風吹雨打的沖撞對弈,看著眼前一塊塊巨石仿佛固執(zhí)訴說當年無限風光,想著一座座石雕仿佛翻滾流淌著當年激情熱血,念著一個個背影仿佛凝固聚集著當年信念執(zhí)著。我們看那千年前走來的時光,看那千年前不變的守候,看那千年前昂首的身姿,歷史終于為你銘記住那頁頁的浩瀚風云,文化終于為你記錄下那卷卷的經(jīng)典傳奇,歲月終于為你抒寫出那聲聲的雄壯長嘯!
沉淀千年的時光歲月,無數(shù)歷史學家眼前的洛陽橋,不應(yīng)該只是一座普通石橋,還更應(yīng)該是一部不朽傳奇。
蔡襄祠祀洛陽橋建造者——泉州郡守蔡襄,始建于北宋,歷代有修葺,現(xiàn)存者為清代建筑。
北宋蔡襄在《萬安橋記》寫道:“泉州萬安渡石橋,始造于皇佑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訖功。累趾于淵,釃水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長三千六百尺,廣丈有五尺,翼以扶欄,如其長之數(shù)而兩之。靡金一千四百萬,求諸施者。渡實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職其事:廬錫、王實、許忠、浮圖義陂,善宗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陽蔡襄為之合樂宴飲而落之。明年秋,蒙召還京,道由是出,因紀所作,勒于岸左。”
我們能夠想象得出,從北宋皇佑五年(1053)至嘉祐四年(1059)歷時七年,總共耗費銀兩一千四百萬兩,方才建成橋長360丈、寬1.5丈,有46個橋墩,500個扶欄,28只石獅,7座石亭和9座石塔的中國古代最大跨海梁式石橋,這漫長而艱難的七年時間,到底需要付出多少的辛勞汗水?到底需要付出多少的智慧精力?這并不是普通常人完全想象得出來的!而當我們的腳步反反復復踏過洛陽橋的時候,肯定會自覺想起千年前先人是如何頭頂炎炎的熱日肩背重重的巨石,一步一個腳印終于造就這座簡直可以傲視無盡時光歲月的經(jīng)典橋梁史詩傳奇!
歷經(jīng)千年的風雨洗禮,無數(shù)技術(shù)專家眼前的洛陽橋,“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人們之所以依舊這般看重珍視洛陽橋,除卻洛陽橋本身的原因以外,更包含對主持建造者蔡襄的懷念尊敬,無論歷史怎么去刻畫書寫,無論時光怎么去流逝更迭,蔡襄注定都將是洛陽橋永遠繞不開的靈魂人物。我們知道,蔡襄擔任泉州知府主持建造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史料記載,當時洛陽江波濤洶涌江流湍急,“水闊五里,深不可測,用四兩紗線,系石下墜,沉入江中,尚未能測其深淺”,工匠們創(chuàng)造性利用船載石沿著橋梁中線拋下大批石塊,以便使得江底形成一條矮石堤,然后就在堤上興建橋墩,橋墩用長條石交錯壘砌,兩頭尖,以分水勢,減輕浪濤對橋墩沖擊。為了進一步鞏固基石,聰明智慧的工匠們首創(chuàng)“種蠣固基法”,別出心裁在橋墩基石廣泛養(yǎng)殖牡蠣使之膠結(jié)成牢固的中流砥柱,這樣一種無限創(chuàng)意的奇思妙想無論是放在古代的中國,還是放在現(xiàn)在的世界,都能閃耀出思想的光芒和智慧的火花!
蔡襄祠內(nèi)的兩側(cè)走廊,立有許多古往今來名人歌頌蔡襄修橋的功績,以及洛陽橋為百姓帶來益處的石碑。
滿懷千年的深沉懷念,無數(shù)世俗蒼生眼前的洛陽橋,就是一個美麗動人的歷史童話,就是一段深邃悠長的文化笛聲;就是一座充滿福氣的來往通途。美麗溫馨傳說始終追隨洛陽橋前世今生。無論是那過去,還是眼前現(xiàn)在,或是遙遠將來,我們聽得最多的是“蔡孺人許愿造橋”“蔡端明本府做官”“夏德海投牒龍王”“觀世音巧注錢銀”“義波僧舍身主廚”以及“眾神仙襄助造橋”等扣人心弦溫馨動人故事。這樣一座足以造福萬代子子孫孫的洛陽橋,一開始就注定被深深寄予無限美好祈愿,你看一個朝代的尾聲可以從這里走過卻成了另一個朝代的開場,一戶人家的辛勞可以從這里跨過卻成了另一戶人家的殷實,一段故事的高潮可以從這里落幕卻成了另一段故事的開端!
千年以來,洛陽橋以這樣一種無比頑強的堅守演繹出世俗人們心里最具感人的童話,最具暖人的笛聲和最具祥瑞的寄托!千年之后,我們不僅可以說是洛陽橋成就了蒼生,我們不僅可以說是蔡襄成就了洛陽橋,我們還可以說是洛陽橋和無數(shù)蒼生最終成就豐富了蔡襄,那是因為,有了蔡襄的洛陽橋才是我們心里美好的洛陽橋,有了洛陽橋的蔡襄才是歷史典籍中豐滿的蔡襄,洛陽橋就應(yīng)該是座連接現(xiàn)實與美好的洛陽橋,蔡襄就應(yīng)該是一個延續(xù)記憶和故事的蔡襄!
我能夠斷定每一次緩緩行走在洛陽橋面上,腳踩那漫長歲月親近浸潤過的一塊塊方石,自己會情不自禁就感到怦然心動,隨即腳步會不由自主就走向蔡襄雕像那里,進而會以一種虔誠肅穆心情默默向這位歷史先人問好致敬。看著眼前蔡襄依然無比專注凝望神情,仿佛還在審視這片他曾經(jīng)揮灑過汗水的土地,仿佛還在注視這方他曾經(jīng)傾注過心血的人們,千年時光始終動搖不了洛陽橋固有的地位和價值。我們終于如此異常鄭重走過一回又一回的洛陽橋,就如同趟過一條又一條的歷史長河,這是一種多么神奇美妙的歷史重現(xiàn),這是一種多么溫暖動人的時空懷念,這可不可以就直接理解為洛陽橋的幸運呢?這可不可以就凝練概況為蔡襄的幸運呢?而無論是洛陽橋或者是蔡襄的幸運,其實最終的受益者卻都是我們這些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的后人們!
今天的人們,并不會因此迷失在洛陽橋的蒼茫遙遠敘述中。當我們從洛陽橋頭的蔡襄像往北面行走,熟悉的洛陽古街在眼前伸展開來,無數(shù)的歷史聲音,無數(shù)的人間煙火,無數(shù)的市井人家,無數(shù)的生動面孔,我們就像是剛剛從蔡襄的那個歷史年代自由行走一回,最后還是再次順利重回到我們身處的熱鬧年代,這是種怎樣的歷史體驗和文化滲入呢?即便無法馬上就找尋到答案,但是令我們欣慰的是,歷史上有過一個蔡襄,有過一座洛陽橋,從此讓我們的記憶有了深情的寄托懷念。
文字:姚添丁
圖片:楊福安、張九強、謝玉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