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者,政之本也?!绷疂嵨幕侵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古譽“天府之國”,山林毓秀、人才輩出,在歷史上涌現(xiàn)了眾多清官廉吏,而探究成都一些區(qū)縣街巷的名字,也包含廉潔文化的因素。
在成都眾多地名中,最具廉潔文化內(nèi)涵的名字要數(shù)青白江區(qū)了,這個名字的背后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廉吏?!拔嶂救绱私灏祝m萬類混淆其中,不少濁也。”北宋嘉祐年間,趙抃到成都赴任,行至青白江時,見河水清澈見底、掬水可飲,于是借水立志,脫口而出此語。趙抃任職期間,為政清廉、政績突出,親近百姓、深得民心。趙抃歷任崇安、海陵、江原三縣知縣,泗州通判,后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轉(zhuǎn)運使,旋改益州,再后官至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趙抃出身貧困,為人謙和,終其一生,不治家產(chǎn)。他無論白天多么辛苦勞累,每天晚上還要焚香拜天,口中念念有詞,似乎與天對話。旁人以為其向天告密,實則是他檢點反思每日所作所為,時時保持警惕。后世稱贊趙抃“鐵面御史”,與包拯齊名。
成都市青羊區(qū)有一條九思巷?!墩撜Z》云:“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根據(jù)《成都縣志》記載,清朝同治年間,成都一條小巷被命名為“九思巷”。孔子所謂“九思”講的是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應(yīng)有的品德,看的時候要看明白,聽的時候要聽清楚,面色要溫和,容貌要莊重矜持,言辭要誠懇,做事要認(rèn)真,有疑問要請教,發(fā)怒要考慮后果,見到利益要思考是否應(yīng)該獲取。
說到九思巷,就不得不提及該巷的馮家大院。《后漢書·馮異傳》記載,漢光武帝麾下“云臺二十八將”之一的馮異,不貪名不圖利,論功行賞之時,退避大樹之下,消失山林之中。漢光武帝無奈,遂封其為“大樹將軍”。馮氏子孫以其不居功自傲為榮,便在馮氏宗祠楹聯(lián)上題寫“始平世澤、大樹家聲”,以為家訓(xùn)。
地名展示了一個城市的文脈,許多地名的背后有一個動人的歷史故事或是一位令人感動的名賢,探索城市的奧秘,不妨從地名開始。(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