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炎熱的中午,多數人都盡量往陰涼處躲,而市紀委監委干部葉志平卻與安溪縣龍門鎮大生村的村干部一起,頂著烈日在田間走訪,考察新引進的無人機興農項目,“葉書記現在對我們村的了解,比我們有些村干部都深。”大生村黨支部書記白志明說。
2021年2月以來,葉志平掛職安溪縣龍門鎮黨委副書記兼福建八馬茶業黨委第一書記,一年半過去了,隨著掛職時間“余額”越來越少,葉志平巴不得把時間掰開用,“感覺時間不夠用,想做的事情太多了。”葉志平笑著說。
掛職期間,葉志平扎根基層、走進群眾,在鄉村振興、非公有制企業黨建等方面主動作為、真抓實干,同時也將紀檢監察干部務實求真、勇于擔當的硬作風帶到了基層。
葉志平(中)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村民耕作和收成情況(林偉彬 攝)
打好“治”字牌
數字化助力鄉村治理
“都是舉手之勞,沒想到還能兌換東西。”7月底,在龍門鎮山頭村首次積分集中兌換商品活動現場,前來兌換物品的村民絡繹不絕,村民陳永傳一家通過參與村里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積累了1280積分,可以兌換價值128元的商品,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到商店兌換了洗衣液、牙膏、飲料等多件物品。村民積分管理制度,是葉志平推動山頭村建設“數字山頭”信息化平臺其中一個模塊。
作為龍門鎮黨委副書記,葉志平分管統戰、宣傳、鄉村振興和負責非公黨建工作,曾任溪榜點(6個村)的第一責任領導,并掛鉤其中的山頭村和大生村。與鎮村干部據守一線,推進疫情防控、疫苗接種、村級換屆、安全生產、防汛防火、裸房整治和信訪維穩……面對新崗位、新挑戰,他迅速調整角色,主動融入,讓自己盡快適應基層繁雜的事務,迅速掌握和群眾打交道的能力,“出發前,我主要是看一些有關基層掛職的書,向掛職前輩請教,最重要的是,邊干邊向身邊鎮村干部學。”
葉志平潛心了解所負責各個村的村情、民意,然后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主動作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積極推動各村鄉村振興工作。
打好“治”字牌。對村情較為復雜、戶籍人口3600多人的山頭村,葉志平突出“治理有效”,提出并推進“山頭村鄉村治理數字化”項目建設,“疫情期間,我經常跟著村干部通宵開展人員排查等工作,村子大、人口多,還有許多村民出外務工、經商,傳統的工作方式效率非常低。”
“數字山頭”平臺主要包括村務管理、村民積分制、疫情防控、老人關愛、智慧物聯等功能模塊。今年疫情期間,“疫情防控”模塊中的“一鍵派單”、疫防地圖、返鄉登記等功能,實現了疫防信息可視化、防控摸排一鍵化,省時、省力、有效,取得了積極效果。
掛村工作時,葉志平發現部分村民主人翁意識不強、參與鄉村治理積極性不高,為此,去年年底,葉志平依托“數字山頭”平臺試行村民積分管理制度,將“配合鎮村中心工作”“主動打掃環境衛生”“協助處理各類矛盾糾紛”等20項具體內容設為積分項,通過好人好事宣傳、積分兌換獎勵等方式,引導村民參與鄉村治理,凝聚起參與鄉村振興的活力和合力,“積分并不值錢,可以兌換的東西有限,許多村民跟我們說,他們更看中的是積分排名,看著自家的積分排名靠前,覺得很自豪,通過這樣的方式,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很好地被激發。”葉志平表示。
經過半年試行,目前該村已有一半村民參與,“村民參與積極性很高,現在鎮村工作推進順利多了。”該村黨支部書記陳建佳表示。
念好“農”字經
探索發展新路徑
對于生態環境優美、常住人口不足300人的大生村,葉志平則把重點放在念好“農”字經。作為龍門鎮人口最少的村落,大生村各方面資源相對匱乏,經濟發展一般,葉志平卻主動要求掛鉤大生村,為什么會選這樣難出“成績”的村子?“既然下來掛職,就希望能實實在在做點事。”葉志平說。
大生村村民早年主要種植茶葉、水稻,收入相對較低,隨著年輕人外出務工經商,土地撂荒日益嚴重。為此,從2019年開始,該村推動村民土地流轉,并著手對農田進行整治。整治后的農田,村集體合作社試種過大豆、花生等農作物,但由于不具備規模化耕作經驗和條件,效益并不好,流轉后的土地卻成為村委會的“負擔”;同時,該村生態好,森林覆蓋率高,昆蟲鳥類物種豐富,并獨有螢火蟲秘谷,村“兩委”決定走“農業+研學”之路,但由于缺乏專業經驗、基礎設施等條件,發展研學旅游一直處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階段。
葉志平從該村資源和現狀出發,著重在研學旅游及農業科技化兩大方面發力。無論是發展研學旅游還是農業科技化,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都是前提。他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繼續推動該村土地流轉、農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工作,持續提升土地資源價值。同時,加強村莊水利、道路等基礎建設,美化村莊。他經常說一句話:“不要怕在打基礎的項目上投入,筑好巢才能引入鳳。”
發展研學旅游,別說村里上了年紀的村民不知從何入手,連村“兩委”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專業的事情要讓專業的人做,葉志平建議引入第三方運營。經多方考察,該村最終與廈門一家研學專業機構達成合作,該公司負責設計、組織農耕體驗、蟲鳥研究、營地搭建等系列自然研學項目,村里做好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及環境整治工作,并可從研學收益中抽成增加村財。“村口是門面,我們還是要搭設一個有品位的景觀小品。國慶節快到了,我們要盡快策劃活動,把品牌再打響。”葉志平一見到村支部書記白志明便忍不住“嘮叨”起來。“他晚上經常自己開車進村,跟我們村‘兩委’夜談,討論發展思路。”白志明笑著說。在他們的努力下,該村逐步打造出“螢火谷露營”“農業自然研學”特色品牌。
為盤活土地資源,葉志平與村“兩委”經過考察,引進兩家專業農業種植公司承租流轉后的田地,種植高端農作物、研究有機肥品類。同時,還引進一家研究農業種植領域蟲害生態防控技術的農業科技企業,該公司將在大生村建設數字農業無人化產業標桿示范園區,圍繞村里現有的兩大農業生態園,探索農業蟲害防治解決方案,開展農用無人機培訓等活動。
有效融入促發展
抓實非公企業黨建
葉志平此次還兼任福建八馬茶業黨委第一書記,他從企業實際出發,有效整合公司產業鏈黨建資源,將黨建工作融入公司治理,將黨建與企業文化建設、公司團隊建設有機融合,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轉化為企業的發展優勢。
由掛職干部擔任非公企業黨組織第一書記,這在干部掛職安排中尚屬首次。如何迅速融入、打開局面,葉志平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組織開展“學習百年黨史·引領企業發展”為主題的“七個一”系列活動,舉辦專家講黨史直播活動,同時深入一線“講黨史·入車間”,帶領公司全體黨員職工掀起黨史學習熱潮。“他將黨史學習和企業管理、茶行業最新產業政策結合起來,不枯燥又實用,黨員職工們都很歡迎。”福建八馬茶業黨委書記周灼能說。此外,葉志平還積極建設“八馬茶業黨建活動平臺”微信公眾號,成為企業黨建對外宣傳的有力陣地。“高舉黨旗,加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貫徹工作,這是我開展非公企業黨建工作中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務。”葉志平說。
不懂得怎么開展黨建工作,黨建和業務“兩張皮”,這也是非公企業黨建工作的普遍問題,對此,葉志平提出從組織領導架構、議事決策機制、日常工作制度、引領企業文化、監督保障工作等5方面有效融入公司治理,在黨建中助力企業發展。如在監督保障方面,充分發揮公司紀檢組織作用,將公司內審檢查項目化、制度化。
針對黨員分散、支部活動難開展等問題,葉志平將原有4個支部百余名黨員按照人才類別重新劃分成“3+1”個支部,即“管理骨干支部”“技術骨干支部”“營銷骨干支部”等3個支部,流動黨員歸入“聯動支部”。“按人才類別劃分支部,將人才和黨建深度融合,既保持了原有產業鏈建支部的優勢,又有效整合了公司人才資源,對公司技術創新、管理營銷等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周灼能表示。
推行項目化工作法,通過建立黨群企聯席月例會、黨建工作周清單制度,將公司黨建任務項目化、清單化、責任化,任務分解到個人,明確完成時限。
在他的帶領下,2021年6月,福建八馬茶業黨委被省委授予“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同年11月份,葉志平代表福建八馬茶業黨委在省委組織部舉辦的“全省茶行業兩新黨組織書記培訓班”上作典型發言;今年7月,八馬茶業與安踏、九牧等知名企業一同入選泉州市基層黨建工作實訓點……
作為紀檢監察干部,葉志平掛職期間,認真履職,積極融入,把紀檢監察干部務實求真、勇于擔當的工作作風帶到基層。最近,他根據榜寨村工業園區多、企業集中的特點,著手推動打造榜寨村“黨建+”鄰里中心,將“企有所依”“才有所聚”作為該中心特色功能,同時將“黨建+”鄰里中心建設為“紀檢監察進鄰里”的載體陣地,推動鎮村紀檢監察力量下沉、監督下沉,充分發揮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完善發展的作用,推動惠企紓困政策見效落地。
文:黃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