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載:唐朝顏真卿在擔任平原太守時,看出安祿山有反叛跡象,就借口雨季來臨,修筑城壕、暗中招募勇士并儲存米糧充實倉庫。安祿山認為顏真卿不過是一介書生,不足為慮。不久,安祿山起兵造反,河東一帶郡守逃的逃、降的降,只有顏真卿率七千甲兵守衛黃河渡口,因早有防范、準備充分,平原郡沒有陷落。
《禮記·中庸》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指事先做好計劃或準備。事預則立,是說無論做任何事,事前有準備才可能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顏真卿對安祿山的動向有預見,并提前做好了抗戰的準備,預而習之,占得了先機,成功抵御住了風險和挑戰。
預是一個形聲字,從頁(xié),予聲。“頁”指人頭。“予”本義指“擊刺中的矛”,引申為“向前擊刺”,再引申為“向前推送”。“予”和“頁”聯合起來表示“把頭向前伸出”,引申義為“在先、領先”。《荀子·大略》中云:“先患慮患謂之預,預則禍不生。”
我們都知道“未雨綢繆”的故事。鳥趁著天還沒下雨的時候,趕快用桑根的皮把鳥巢的空隙纏緊,使巢更加堅固。成語“未雨綢繆”即源于此,與“事預則立”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告誡我們:居安當思危,有備則無患。平時對“不測之憂”多加防范、多做準備,萬一哪天真有風雨災害,不至于措手不及,能爭取到最好的結果。
預,源自對事物發展趨勢的清醒認識和敏銳洞察,“先見之明”背后,是冷靜的頭腦和清晰的判斷。《戰國策》記載:晉國權臣智伯欲伐衛,送了四百匹野馬和一璧白玉,以麻痹衛國。衛君和群臣不知是計,都很高興,南文子卻說:“沒有功勞就受到賞賜,沒費力氣就得到禮物,不可不慎重。”衛君把南文子的這番話告訴邊境將領,讓他們加強戒備。智伯果然來襲,可到了邊境一看,衛國軍備嚴整,又返回去了。智伯失望地說:“衛國有賢人,預先知道了我的計謀。”
凡事多想一步,從最壞處、最難處作準備,這樣就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在中共七大上,面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將全勝的大好形勢,毛澤東卻特別強調要“準備吃虧”,一口氣講了經濟困難、黨內出現疲勞情緒、挨外國人的罵、國際不援助等17條困難。這些困難后來有的出現了,有的部分地遭遇了,因為事先作了打算和準備,“想各種辦法對付之”,我們黨掌握了戰略主動,最終克服了困難、奪得了勝利。毛澤東后來為之解釋:“如果我們不準備不設想到這樣的困難,那困難一來就不能對付,而有了這種準備就好辦事。”
預,是主動作為,為將來作打算,體現的是長遠眼光和自我警醒。“備豫不虞,為國常道。”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在憂患中誕生、奮進并不斷壯大的政黨。面對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和艱巨復雜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既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又要有未雨綢繆的自覺,在問題出現前想到問題、在風險降臨前忖度風險、在矛盾激化前思考解決之法,事先做好準備、提前做好防范,就算在形勢大好、發展順利時仍然“預”而不怠。唯有如此,方能“防禍于未萌、圖患于將來”,不斷開創事業發展的新局面。(徐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