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晴好,海風駘蕩,走進福建省惠安縣小岞鎮新橋村,垃圾中轉站里紅色隔離屋、綠色垃圾桶界限分明,清運及時。“垃圾中轉站改造升級后,路過再不用閉氣了。”鎮紀委書記張琦敏到此回訪,附近村民陳法水笑著說。
以前,海風一刮,垃圾漫天飛舞,異味重,可就是沒人管。“去年12月,我們下沉走訪發現問題后,督促村里組織‘圓桌夜談’,并請來鎮環衛所負責人參加,協商提出解決方案。”張琦敏說。
“圓桌夜談”是小岞鎮紀委去年11月推動鎮黨委建立的一個新機制。每期瞄準村民急難愁盼,在各村確定一個小切口主題,組織鎮村干部與群眾座談協調解決,鎮紀委跟進監督。“圓桌夜談”運行以來,有效化解了一批矛盾糾紛。
轉變作風、規范履職、創新治理……泉州市紀委監委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互動,不斷提升鄉鎮紀委監督能力和治理效能,助力鄉村振興。
“我們要求鄉鎮紀檢監察干部立足當前所急,遵循鄉村治理特點,提高基層監督精準度和有效性。”市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泉州每年都要舉辦鄉鎮紀檢監察干部履職能力建設專題培訓,采取集中授課、“請上來”交流、送教下鄉、聯系幫帶、訪談交心等舉措,幫助鄉鎮紀檢監察干部理清工作思路、提升群眾工作能力。
去年11月起,泉州市縣兩級陸續開展鄉鎮紀委書記履職交流,全市161名鄉鎮紀委書記全員分享履職故事、交流經驗感悟,履職交流活動成為振奮精神、轉變作風、增強本領、推進工作的平臺。
“2021年,我們處理鎮村黨員干部34人。有村民說,以前覺得‘干部’幫‘干部’,是一伙的,沒想到紀委敢辦案、辦實事,有紀委真好。”在泉州市鄉鎮紀委書記履職交流匯報會現場,安溪縣官橋鎮紀委書記陳長源講述當地干部作風轉變的故事。
在加強培訓補短板的基礎上,泉州注重實效導向,著力發揮鄉鎮紀檢監察干部能動性,鼓勵他們邊訓邊戰、下沉監督,在矛盾突出、問題復雜、群眾反映強烈的領域“各顯神通”,促進基層工作作風轉實。
在德化山區,楊梅鄉紀委因地制宜開展“紀檢監察進鄰里”活動,聯合相關部門組建一支“7名紀檢委員+7名醫療人員+14名鄉、村干部”的上門服務小分隊,為特殊群體進行核酸采樣、送去物資,及時收集訴求逐一督辦,先后推動解決群眾相關訴求18個。
截至目前,泉州已經形成“473名鄉鎮紀檢監察專干+2522名村級紀檢委員+2522個村務監督委員會”的基層監督網絡,實現鄉鎮紀委人員配備、干部培訓、自辦案件“3個100%”,入戶走訪“必訪”對象超30萬人次,38項村級小微權力納入“清單化”監督管理。(泉州市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