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李彬
“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傷寒雜病論》序中的這句話,言明了作者張仲景普濟眾生的醫者仁心。東漢末年,戰亂頻仍,瘟疫流行,大規模的傷寒病傳染性非常強,死亡率很高。張仲景的家人也深受其害,家族二百多人,不到十年時間,“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親身經歷過瘟疫帶來的人間慘劇,張仲景從小就立下了“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的志向,決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研究治療傷寒病的方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因“孝順親長、廉能正直”,張仲景在漢靈帝時期被推舉為南陽郡的孝廉,后官至長沙太守。為官期間,張仲景體察民情,留心各種疾病,廣泛搜集民間方劑。他繼承前人醫學理論,結合自己臨床實踐,不僅救治了大量病人,還創造性地總結出中醫藥學經典著作《傷寒雜病論》。為了稱頌他的高超醫術和傳世經典,褒揚他的醫者仁心和大愛大德,以及對中醫藥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后世尊稱張仲景為“醫圣”。
“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我們祖先在天人合一、調和致平、順應自然、整體和諧等哲學理念指引下,經過長期實踐而形成的中醫藥理論,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創造,也是我國古代科學的瑰寶。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經歷過許多天災、戰亂和瘟疫,一次次轉危為安,中醫藥可以說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醫藥所提倡的“仁者壽”道德健康理念、“醫乃仁術”醫德觀、“大醫精誠”職業追求、“治未病”早期干預理念,以及扶正祛邪的治療法則,都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源自百姓生活、守護民眾健康數千年的中醫藥,已與人們的習俗傳統、一言一行、一飲一啄息息相關且水乳交融。
一縷藥香穿越古今,一株小草改變世界,一枚銀針護佑民族。古老的中醫藥以其獨特價值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和認可。2010年,中醫針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正是從中醫典籍中受到啟發,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取出青蒿素,并將其研制成一種強有力的抗瘧藥物,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目前,中醫藥服務已遍及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醫藥逐漸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接受。
傳承是中醫藥發展的根基,創新是中醫藥發展的不竭動力。沒有傳承,中醫藥發展就沒有根本;沒有創新,中醫藥發展就沒有活力。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我國篩選出的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血必凈注射液、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等“三藥三方”,就是以《傷寒雜病論》中的古代名方為基礎研制而成的。數據顯示,中醫藥參與救治國內確診病例的占比達到92%。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
中醫藥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醫藥在促進世界文明互鑒、維護人類健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堅持古為今用、命運與共,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保護好、發展好、利用好,讓古老的“岐黃之術”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讓中醫藥優質的健康醫療服務惠及世界、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