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棟梁照片 (張鋒毅 供圖)
人物簡介
張棟梁(1910-1938年),又名張幼庭,南安市官橋鎮嶺兜村人,菲律賓華僑。1929年在廈門大學就讀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底,受命回家鄉開展革命活動,曾擔任中共嶺兜支部書記。1935年秋,應哥哥張楚生要求,到菲律賓怡朗華商中學當教員,繼續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發起成立“怡朗華僑救亡會”,1938年初以菲律賓《華僑商報》記者身份回國,前往戰區隨軍采訪戰地新聞,同年7月在湖北蘄春遭日機轟炸,壯烈犧牲。
□記者 黃寶陽 通訊員 潘新法
張棟梁的故鄉,也是他曾經戰斗過的革命老區—官橋鎮嶺兜村。(黃寶陽 攝)
“回國參戰的僑胞中間,有出生入死地擔任戰地采訪的華僑記者團等,其中菲島商報記者張幼庭,第一個光榮地殉難于祖國的原野了。”抗戰時期中共中央機關報《新中華》發表的社論《華僑在抗戰中的作用》中,提到的這位華僑記者,便是泉州人張棟梁。
張棟梁的家鄉官橋鎮嶺兜村,他在家鄉完成小學學業后,先后到集美學校、泉州黎明高中、廈門大學等校求學。積極追求進步的張棟梁,在廈大就讀期間開始投身革命事業,并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9年底,張棟梁受中共廈門市委委派,回嶺兜秘密開展革命工作。他與當地知識青年發動各村聯合創辦梅嶺小學,以教員身份做掩護從事革命活動。他組織“嶺兜青年促進會”和“嶺兜兒童團”,發展了一批進步青少年,如張極生等。1930年夏,中共梅嶺黨支部在張氏祠堂成立,張棟梁任黨支部書記,晉南大地的革命火種迅速蔓延。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抗日反蔣怒潮席卷全國,張棟梁領導的梅嶺黨支部積極發動群眾參加“晉南學生抗日聯合會”“晉南抗日反帝大同盟”“查緝日貨行動隊”和“工農赤衛隊”等組織,并組織宣傳隊深入晉江、南安一帶進行抗日宣傳教育和抵制日貨等活動。
革命烽火迅速燎原,引起了國民黨的恐慌。1935年秋,國民黨軍隊與地方武裝連續對晉南地區發動兩次大圍剿。大圍剿前,張棟梁已遭當局懸賞緝捕。在黨組織的安排下,他遠赴菲律賓,改名張幼庭,由其兄張楚生介紹到怡朗華商中學任教。
在菲期間,張棟梁繼續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1936年,他參與發起成立“菲律賓怡朗華僑救亡會”,宣傳抗日救亡道理和中國共產黨的主張,介紹和出售馬列主義和毛澤東著作等書刊,組織愛國青年華僑回國參加抗日斗爭,并積極組織海外華僑募捐款項支援祖國抗戰。
抗戰全面爆發后,為了及時報道祖國軍民的抗日事跡,1938年1月,張棟梁以菲律賓《華僑商報》記者身份回國參加抗戰,奔赴戰爭前線隨軍采訪,和戰士一起每天面對敵人的炮火,向海外華僑報道中國軍民的英勇抗戰事跡,鼓舞海外華僑的抗日斗志。同年7月,他在采訪九江戰役時,于湖北蘄春遭敵機轟炸,不幸犧牲,年僅28歲。
張棟梁犧牲后,《華僑商報》特辟專欄刊登各界人士悼念文章,“怡朗華僑救亡會”以隆重的儀式舉行了大規模的追悼會,展出張棟梁的生平事跡和遺作,并編印紀念冊。
如今,在張棟梁的故鄉嶺兜村,還有許多與張棟梁有關的革命遺跡,忠實記錄了這位烈士的革命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