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曹溢
在寧夏,有兩所特殊的高中:它們建在首府銀川,卻專門招收貧困山區的學生;它們不僅免收學雜費、住宿費,還給農村戶口學生發放生活補助;它們首屆招生時,少有人問津,甚至還被誤會成“騙子學校”,但之后其升學率和辦學質量卻躍至全區前列……18年來,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和寧夏育才中學,作為教育扶貧的重要陣地,已為寧夏最貧困的西海固地區培養出了5萬多名大學生。
讓更多貧困家庭的孩子上學、上好學,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教育扶貧的初衷。西海固是寧夏中南部9個貧困縣區的概稱,因山大溝深、干旱缺水,曾被聯合國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西海固的扶貧力度,但直到新世紀伊始,當地不少百姓仍住窯洞、喝窖水、走泥路,靠著山間的薄田勉強糊口。因為窮,上不起學;因為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下一代找不到出路、無法改變命運,最終導致貧困代代相傳。怎么辦?寧夏下決心、動真格,打破常規,利用銀川區位、師資等優勢資源,在幾百公里之外為西海固學生專門建設大型寄宿制高中。為了打消上不起學的顧慮,學校不僅不收學費還發錢;為了改變上學沒用的觀念,“學生們苦學,老師們苦教”,第一屆學生參加高考就收獲了二本上線率69%、一本上線率41%的成績。
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扶貧的社會效應不斷顯現。一個人帶動一幫人。以當地畢業生馬世龍為例,在他考上大學后,村里人開始真正重視孩子的教育,之后每年都有學生考上六盤山高中和育才中學。畢業后,馬世龍奔赴新疆,積極投身當地建設,成為村里人教育孩子的榜樣。一幫人帶動一群人。兩所高中5萬多名畢業生中,有2/3選擇回到寧夏,有相當一部分是作為教師“返鄉”,反哺家鄉教育發展與經濟建設,為這片曾經貧瘠的土地注入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就是教育作為脫貧致富根本之策的真正涵義。
隨著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擺脫了貧困的西海固已經迎來鄉村振興的新考題。教育扶貧的定義不能限于讓孩子能上學、上好學,更要求提高人的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努力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更加重視教育在促進扶貧、防止返貧方面的根本性、可持續作用。堅持高質量教育,繼續精準發力、久久為功,抓難點、補短板,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