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鵑
藥企代表謙虛地說:“我們東北的企業不太會說”;談判專家對企業不太“給力”的降價直言道:“降價別跟擠牙膏似的,這樣可不容易談成!”在近期結束的一場醫保談判中,談判專家與藥企代表你來我往、錙銖必較的談判場景引發社會關注。
這樣“唇槍舌戰”的場景,你是否似曾相識?2019年醫保談判過程中,談判專家就曾為了“4分錢”斤斤計較,“4.4元的話,4太多,中國人覺得難聽,再降4分錢,4.36,行不行?”近年來,談判現場屢屢上演“靈魂砍價”,談判專家要基于藥品基礎資料,結合自身知識,制定有效談判策略,最大限度為參保人員提供實惠;醫藥企業則要在保證合理利潤的基礎上,給出最大讓利。
談判雙方分毫必爭的場景之所以被群眾津津樂道,當然不僅僅因為“花式砍價”本身,最關鍵的在于它關乎民生溫度和百姓健康,為患者用上救命救急的好藥拓寬渠道。據國家醫保局公布的2020年醫保談判結果顯示,經過談判,共119種藥品談判成功,其中目錄外談判成功96種,目錄內談判成功23種。談判總成功率為73.46%,談判成功的藥品平均降價50.64%。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醫保目錄收錄的藥品覆蓋面頗為廣泛,不僅涉及老百姓普遍關注的抗癌藥物,最新版國家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所列藥品也已被全部納入。
也曾有人感到疑惑,醫保談判是否真的有必要一分一厘地砍價。對此,談判專家曾以糖尿病特效藥為例算過一筆賬,中國有1億多糖尿病人,假設10%也就是1000萬病人用這個藥,那藥價降低一分錢,我國一天就可以省10萬塊錢,一年就能省3600多萬。一分一厘,從個體看當然不多,但是乘以我們國家巨大的市場使用量就不是一個小數目。所以,為民生砍價就要這樣斤斤計較、精打細算。
即便是一些罕見病用藥,不會占用醫保太多資金,也是能少一分是一分。比如,在治療黑色素瘤的聯合靶向腫瘤藥談判現場,盡管該藥品在我國適應癥的患者人群大概只有1000名,但專家仍然全力以赴,“7和4連在一起真的不吉利,再降一元都降不成嗎”,最終藥企代表同意以739元的價格成交。不遺余力地討價還價,就是為了讓患者看病時減輕一些負擔。
同時也要認識到,談判絕非片面追求降幅,更不是砍斷企業的活路,而是擠掉價格虛高的水分。醫保談判雙方,一頭代表著國家和廣大患者的利益,一頭則連著醫藥企業生存發展的前景和商機。雙方雖然存在博弈關系,但目的是要獲得共贏。雙方在“平等協商、利益均衡、以量換價”的醫保談判機制上達成共識,對于國家而言能夠讓醫?;疬_到平衡,讓老百姓以實惠的價格用上好藥,對企業而言不僅能獲得合理利潤空間,也能贏得發展機遇。此外,砍掉利潤虛高部分,有利于倒逼企業在研發創新上下功夫,不斷尋找新的增長點,提升自身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