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努力刻苦鍛煉自己的雙腳,和正常人一樣行走,盡全力學習考上好學校,不管結果是否與付出成正比,我都要努力才是最重要的。”一封來自南安梅山鎮小男孩小龍(化名)的書信深深地觸動著我的心。
“我會牢牢記住叔叔阿姨們教給我的四句話:堂堂正正做人,快快樂樂生活,認認真真學習,做最好的自己。”信中,小龍稚嫩的筆跡,卻透出堅定的語氣!薄薄的一張紙,卻是我近年來收到的一份彌足珍貴的禮物。
小龍來信內容
而這一切都源自五年前的那場“偶遇”……
2015年6月,在一次車友自駕游活動中,我偶然認識了謝笑潔、肖建福、潘玲燕等幾位“草根公益人”,盡管大家來自不同地方,從事不同職業,但一路上探討公益事業時意氣風發的神態剎那就令我對公益事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之后的一段時間,我在周末與他們一道,東奔西走,參與到他們曾提到的很多公益活動之中,也認識了更多與他們一樣的快樂公益人,更讓我收獲了不一樣的充實感與幸福感。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心底做好公益的種子逐漸生根發芽,在一次次活動中茁壯成長。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吹響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這是舉國上下共同奮斗的目標,艱巨而光榮的歷史使命等待我們去完成。
那些天,一股熱血涌上心頭,如何在脫貧攻堅戰中發揮公益的力量?如何聚集更多的公益力量,號召更多的好心人攜手同行?于非常之時,舉非常之力,我與公益伙伴們思慮再三,決定整合力量,成立公益協會。于是,2015年12月正式注冊成立了泉州微公益協會。協會成立伊始,響應者眾,更令我深感公益的偉大力量!
2018年3月15日,泉州微公益協會黨支部正式成立。
“從小‘善’做起,讓公益融入生活,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讓每一個參與到公益事業中的人都能感受到公益帶來的快樂。”——這是“微公益”的初衷,也是“微公益”的使命。
幾年下來,泉州微公益協會吸引了來自泉州各行各業志愿者超5000人。在泉州的街頭巷尾,不時可見身著粉紅色馬甲的微公益志愿者,以一顆堅守的善心,通過助殘扶弱、助學敬老、弘揚傳統文化、倡導文明出行、維護環境秩序等260余場社會公益性志愿服務活動,讓“志愿粉紅”成為光明之城的一抹亮色,也點亮了許多人的人生。
2020年6月,開展敬老愛心義剪活動。
社會組織是聯系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等社會幫扶資源與農村貧困人口的重要紐帶,是動員組織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載體。作為其中的一份子,我們圍繞如何實實在在地開展教育扶貧,發揮出社會組織在扶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打破貧困代際傳遞現象,進行了重點努力。
2016年6月,協會在組織助學入戶走訪時,我遇到了11歲的小龍,當時他就讀于當地小學五年級,因罹患腦癱,小龍身體殘疾,再加上他的父親因病逝世,母親下落不明,一起生活的爺爺奶奶還疾病纏身,一家子連日常收入加上政府每月低保補貼,也不過三百余元,無其他固定收入。
悲慘的生活打擊了小龍,但卻沒有打倒他,在后來與小龍的信件互通之中,我時常感受到他希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渴望。而這種渴望之情極大的感染了我!
“扶貧先扶智”,作為泉州微公益協會黨支部書記,我感受到自己肩上有義務和責任,為助學扶貧貢獻一份力量,為貧困學生爭取更多的接受高層次優質教育的機會。我隨即發動身邊社會公益力量,為小龍爭取到了小學每年助學金1500元,初高中助學金每年1800元的幫扶款,確保他能夠順利完成學業,用知識實現自己的夢想。
而小龍的公益幫扶境遇,則是泉州微公益協會助學活動的一道縮影。近年來,泉州微公益協會常態化開展“青春行動 公益助學”活動,精準幫扶貧困學子80人,累計幫扶助學金超27萬元,愛心足跡遍布泉州各縣市區,乃至延伸至貴州黔東南貧困山區。
2018年6月,到貴州黔東南從江縣慰問留守兒童。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距離福建泉州近1000公里。而在2018年的一場實現山區孩子心愿夢想的旅程令我意識到,打贏脫貧攻堅戰,“志智”雙扶必不可少。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大洞小學現有學生200多人,在國家助學計劃的幫助下,改善了孩子們日常飲食問題,但由于辦學條件仍較為落后,且基礎設施僅能滿足學生的基本學習需求,音體、科教等設施仍不健全,使得學校開展文體活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為貴州黔東南當地小學的孩子送去六一愛心助學禮物。
在初步了解學校的情況后,為了實現孩子們的兒童節心愿,我們提前面向社會公開征集節日禮物,得到多方積極響應,各界送來的愛心物資堆積如山,并招募志愿者跨越千里抵達學校發放愛心物資。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助學扶貧,也是我綻放青春,向陽生長的經驗財富。知山知水、樹木樹人,受助的學生是一棵棵小樹,我為他們播下夢想的種子,等待開花結果,讓孩子們立下志向,走出大山,走向遠方。
與公益相隨的五年時光,許多收獲是無法精確衡量的,當一個個扶貧項目落地時,傾注的心血轉換為日漸優異的成績,看著孩子們綻放的笑容,一個人的努力會帶動一批人的成長,這才是難能可貴的人生寶藏。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面向未來,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我們更需要堅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奮斗,在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把小我融入國家、人民的大我之中,與祖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用行動踐行初心、用奉獻詮釋使命,賦予青春更加持久、更加深沉的力量。
口述:肖發興(泉州微公益協會黨支部書記)
整理:林菲
供稿:泉州市紀委監委 鯉城區紀委監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