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遏制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督,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并要求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恐怕是每個中國人從小就會背誦的詩句。一粥一飯有多么來之不易,浪費糧食有多么可恥可悲,都是毋庸贅述的道理。如果僅僅還單是從道德倫理層面去苦口婆心地說教,恐怕很難真正起到遏制餐飲浪費的顯著成效。因為,習慣了節約的人,即便勸他“吃不下就別吃”,他也會覺得難受;習慣了浪費的人,縱使搬出“浪費糧食會遭雷劈”的恫嚇,多半也是我行我素。
我們往往會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少老一輩的人,就算如今的生活條件再好,他們也都保持著簡樸的生活,從不浪費糧食,因為早年間的艱辛,養成了他們樸素節約的習慣;相反,一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盡管賺著并不豐厚的工資,但是請起客來卻排場十足,吃不完的東西也礙于“面子”很少打包,因為在他們的生活經歷中,沒有對缺吃少穿的感受與記憶。可見,節約與浪費往往未必取決于個體間認知和覺悟上的差異,而關鍵在于生活習慣上的差別。
所以,要遏制餐飲浪費,最根本的就是要讓愛惜節約糧食,成為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習慣。請注意,是共同習慣,而不僅僅是共識。因為共識是可以被行為違背的,而行動卻時刻受到習慣的支配。那么問題來了——良好的習慣,從何而來?
首先,習慣源自約束。要養成節約的習慣,就必須從對強化相關紀律條例和完善法律法規的層面入手,對浪費行為設置剛性約束。一方面是要突出抓牢黨政機關、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這些“關鍵少數”,出臺遏制餐飲浪費剛性執行制度,發揮示范效應,從杜絕日常活動用餐浪費、推進單位食堂節儉用餐、推行科學文明的餐飲消費模式、減少各環節糧食損失浪費等角度發力,將紀律挺在前面,讓黨員干部成為“光盤行動”的“急先鋒”,讓黨政機關成為“厲行節約”的“示范點”。另一方面,可以針對餐飲提供方和廣大消費者,探索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反向約束辦法。要在立法上態度鮮明地反對浪費,并研究制定具有實際可操作性的監管懲戒措施,進而倒逼人們養成“合理點餐、剩菜打包”的良好習慣。此外,還應當將“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有機融入基層治理,以鄉規民約等形式對浪費行為進行約束,實現“廣教化而厚風俗”。
其次,習慣需要熏陶。正所謂“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入幽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社會風尚的就是對個體行為習慣最好的熏陶。而要形成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就必須持續強化宣傳教育。要通過主流媒體和各公共傳播平臺及渠道,常態化做好“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主題宣傳,各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團體要結合自身特色,廣泛多元地開展“珍惜糧食”的相關活動。要鼓勵各類文藝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更多融入“反對浪費”的元素,組織引導更多具有“意見領袖”效應的公眾人物,參與到倡導餐桌文明的公益活動中來。與此同時,更要善于借助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召力,依托家風家訓,讓家庭成為塑造良好習慣的“第一課堂”,讓勤儉節約的中華好家風代代相傳。
最后,習慣成于堅持。“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絕不只是口號,我們應當將其作為一項永恒的任務一以貫之、常抓不懈。要警惕“整治一陣風、過后又滋生”,具體而言就是要在建立長效機制上下功夫,要在常態化監管與宣教工作上拿出釘釘子精神。真正讓反對浪費的規章制度在長期的監管落實中長牙帶電,讓崇尚節約的理念風尚在長期的宣傳教育中入心入腦,進而最終實現從“要我節約”到“我要節約”的根本轉變,讓節約成為全社會最美的共同習慣。
作者:薄魯暉 中紀報福建記者站特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