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內蒙古老家,村東的麒麟山下有條河,名叫錫伯河。河面寬寬窄窄,河道彎彎曲曲,盈盈流動的河水被太陽一照,波光粼粼,像一條綴滿寶石的銀絲帶,靜靜地躺在大地的懷抱里。
少年時代,家庭生活貧困,我經常跟著母親去河邊采摘野菜。后來母親病了,把菜籃子交給了我。河邊空氣清新,環境優美。一望無際金黃的、紫紅的、淡藍的野花,一叢叢,一簇簇,擠擠挨挨,仰著臉向天空微笑。野菜也很多,我每次采完野菜要回家時,都要拔幾棵花兒放在野菜下,偷偷栽到門前的菜園里。
秘密還是被父親發現了。可父親沒有訓斥我,而是蹲下身指著花兒告訴我:紫紅的和淡藍的是貴重的野生中藥材,能治病,時間越長,藥性越足。我問:“能治好媽媽的病嗎?”父親點了點頭,說經常服用肯定能,停了停,又說:“抽時間我領你去麒麟山上采,那里中藥材很多,藥齡也長。”
麒麟山高聳陡峭,我一個人根本不敢上去。母親告訴我,父親去麒麟山為她采藥,曾經摔傷過小腿。后來我才知道,老家牛營子之所以在方圓幾十里地享有盛名,就是因為錫伯河左岸有這盛產野生藥材的麒麟山。河右岸還有個“藥王廟”。據說藥王孫思邈來此地居住過,妙手回春為很多人治好了疾病。后來,人們開始在房前屋后廣種沙參、桔梗、黃芪、黨參等中藥材。
1999年,牛營子鎮被科技部列為中藥材現代化研究和產業開發專項研究基地之一,這些年,被譽為“中國北沙參、桔梗之鄉”。北沙參產量、桔梗產量在全國都占很大比重。黃芪、板藍根、黨參、牛膝、白芷等十幾種中藥材也有著相當可觀的產量,遠銷海外。
近年,老家中藥材種植蓬勃發展,如火如荼,就連我的宅院里也種得滿滿當當。全鎮十多個村,有兩千多戶人家種植了六萬多畝中藥材。我高中同學中便有藥材種植大戶,鎮內鎮外承包了三百多畝地種植沙參和桔梗,年收入六七百萬元。這里不僅建起了全旗最大的中藥飲片加工中心,還成立了藥物總匯商行和農民中藥材種植協會,吸引安徽、廣東、河北、吉林等地客商來洽談業務。2018年,全鎮各類中藥材總產量達一萬二千多噸,收入兩億四千多萬元;2019年,中藥材總產量兩萬多噸,收入三億多元,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中藥材集散地之一。
中藥材的種植,極大促進了牛營子旅游和健康業的發展。黃芪飲片、板藍根沖劑,桔梗咸菜、黨參排骨餃子、沙參燉小雞、黃芪蘑菇湯等,備受歡迎。家畜喂食中藥材的花葉和秸稈,也膘肥體壯,肉質鮮美。人們由此致富,蓋新房,買新車。閑暇旅游成了本地農村的新亮點。
中藥材能大量種植,錫伯河功不可沒。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都離不開水,而錫伯河一直是我心頭的牽掛。每次回到老家,汗水還沒退去,便心急火燎地要去河邊走一走,尋找兒時和小伙伴們吹著口哨、在樹林里捉迷藏、壘沙堆的回憶;尋找那一片片五彩繽紛花地的位置,還有母親采完菜常坐在河邊休息的那塊大石頭。
挽起褲腿下河,鄉愁立刻涌遍每一根血管。藍天白云倒映在水里特別好看,河底遍布大小不一的石頭,魚兒歡快地游來游去。我捧起一把水喝下,感到無比清涼和甜潤。
錫伯河毫不吝惜地滋養著居住在河兩岸的三十多萬人民。為保護好這條河,旗政府從2010年開始,在從錦山到赤峰五十多公里的河兩岸實施美化亮化工程。節能燈、石護坡、景觀帶、橡膠壩和人文公園構成了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風景畫。
陽光的照耀下,錫伯河水閃著點點金光,歡快地流淌著……(王慧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