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玲啊,你又來了,快進來喝茶吧。”3月25日上午,陽光明媚,惠安縣螺陽鎮僑群村紀檢委員林曉玲和村干部帶著口罩、提著小面包走進貧困戶蘇大媽家里。
屋內,蘇大媽兒媳劉瓊梅正在縫紉機前忙乎著,伴隨著縫紉機“噠噠噠”聲,一道道工序接連完成,一件校服基本成型。如果不與她交流,完全看不出她是一位聾啞人。
“現在疫情還不能大意,要保護好自己。”林曉玲邊說著,邊把口罩和小面包遞給蘇大媽。
“謝謝你們。這幾年多虧了村里的幫助,我們的日子才慢慢好起來。”看著老人家臉上的笑容,回想兩年前的光景,林曉玲和同事倍感欣慰。
蘇大媽一家五口人,長子、長兒媳均為聾啞人,孫子也有聽力障礙,因年事已高,蘇大媽自己只能做些簡單農活,一家人僅靠次子打工和低保金維持生計。雖然上級相關部門經常來慰問,但日子仍然過得窘迫,一家人總是愁容滿面。
作為一名村級紀檢委員,林曉玲經常到村里的貧困戶走訪,幫他們尋求脫貧之策。蘇大媽這一戶,她花了不少心思。
“長期這樣過日子可不是辦法,依靠低保金和各級慰問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面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讓蘇大媽一家早日脫貧,林曉玲一有時間就研究上級各種扶貧政策,尋找脫貧“好方子”,但一時也找不到好辦法,心里很是著急。
一天,在走訪校服產業基地相關企業時,林曉玲頭腦靈光一閃:蘇大媽兒媳一直在家帶孩子,何不利用毗鄰校服產業基地的優勢,讓她嘗試學習縫紉加工,還可以在家就業?于是,她來到蘇大媽家,說出自己的想法。
“好是好,但我媳婦沒做過衣服,又是聾啞人,能行嗎?”蘇大媽有所顧慮。
“不試一下怎么知道不行?我先幫瓊梅聯系培訓班,她腦子不笨,只要用心學,肯定能學會。”林曉玲打氣說。
學縫紉,不會說話是最大的難題。起初,劉瓊梅只能打手勢,咿咿呀呀地表達,可別人怎么也聽不懂。后來,她用紙和筆跟人交流,憑借著一股韌勁和鉆勁,僅用短短一個月她就掌握了電動縫紉機的基本操作和服裝加工技術。
林曉玲又一鼓作氣幫助劉瓊梅申請了一部縫紉機、一部鎖邊機,并利用僑群村服裝企業多的優勢,為她攬收多方縫紉業務。
如今,劉瓊梅在家中加工校服,一年就可獲得1萬多元的收入,不必擔憂外出工作與人溝通不便,她丈夫也能放心外出務工,蘇大媽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終于實現了脫貧摘帽。
像蘇大媽這樣的貧困戶,僑群村共有7戶,他們脫貧之后,林曉玲并沒有松勁,而是不時再到這些貧困戶家中走訪,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難,防止返貧。
疫情期間,因學校尚未復學,劉瓊梅的校服訂單受到影響,林曉玲又利用走訪企業的機會,幫助她拓展其他縫紉加工業務。“疫情的影響是暫時的,現在工廠基本都開工了,你媳婦手藝這么好,不用擔心沒活干。”臨走時,林曉玲不忘為蘇大媽加油打氣。
“目前村里的貧困戶雖然全都脫貧了,但我們還得繼續努力,為他們的經濟創收多找路子,讓群眾更有盼頭!”展望未來,林曉玲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