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家風家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寶貴的財富。一句家訓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一種家風影響一整個家族。能夠把這些美好的、充滿智慧的家庭理念傳播開來,讓更多人從前輩的經驗中獲得認知和成長,無疑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當前,“家+文化”建設活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泉州市紀委、泉州市委宣傳部、泉州市工商聯、泉州市地稅局、泉州晚報社特別策劃了“泉南名家家風故事”系列報道,深入挖掘大泉州地區閩南名家家風傳承的當代故事,講述30位閩南名家的家風故事,讓閩南優秀家風得以更好地傳播。
????第二期名家檔案???
????潘明繼,英國皇家醫學會會員、中國抗癌協會傳統醫學腫瘤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首批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科技成果評審鑒定專家、福建中醫藥大學教授、福州市第一醫院主任醫師、醫學博士。潘敬新,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大內科及血液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潘明繼年輕時的照片
?
????潘敬新(左)和兒子潘宏達
????“待人以誠,處世以德;作業以精,求索以勤;奉獻為本,服務為尚;禮儀為尊,和諧為貴。”在記者面前,福建醫科大學附屬二院血液內科主任醫師潘敬新一絲不茍地誦讀出他早已爛熟于心的32個字。這是30多年前,由叔叔潘明繼定下的“明英家訓”。多年來,這32個字成為這個醫學世家為人處事的準則規范,指導了一代又一代潘家子孫,堅定地踏上行醫濟世的道路,為病患解除疾病與痛苦,同時也給他們帶來光明與希望……
????懸壺濟世 義診六十年
????1931年,潘明繼出生于泉州南安樂峰鎮湖內村,曾擔任中國抗癌協會傳統醫學腫瘤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福州市第一醫院主任醫師、福建中醫藥大學教授。1958年,他與同為醫生、從事中醫針灸治療的施增英結為伉儷。舉辦婚禮的時候,潘明繼帶著夫人施增英回到家鄉農村。在缺醫少藥的年代,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高水平的醫生更是少之又少。這對新婚的醫生的喜糖剛分完,家里便被村民們圍得水泄不通。其中有不少人,更是慕名而來,特地前來尋醫問藥的。看到了這樣的情形,潘明繼很受觸動,出于一名醫生的社會責任感,他感覺自己應該為自己家鄉的醫療事業做點什么。從那以后,每年春節期間,回到家鄉為鄉親們免費義診,成為潘家的家規。
????如今,這條家規已堅持了六十年。義診的隊伍,也已經從潘明繼夫妻兩人,擴大到包括其兒子、女兒、侄子、侄孫等在內的三十多人。1991年,潘明繼被美國國際傳記學會評為“國際36位突出貢獻專家”之一,榮獲“國際畢生學術成就金質塑像獎”,更是將所得的十萬美元獎金,在老家建起了明英苑,作為義診場所,大大改善了父老鄉親的義診條件。
????醫者仁心 為人民服務
????孟子曰:醫者,仁術也。醫生,錘煉的是醫術,修養的則是仁心。對于潘明繼來說,所謂的仁心,就是盡好醫生的天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的言傳身教,更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孫后輩。
????潘敬新回憶,自己剛走上醫生這條道路時,曾經問過叔叔一個看似簡單,實際上卻并不容易回答的問題。他問叔叔:“怎樣才能當好一個臨床醫生?”叔叔告訴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父老鄉親服務。只有將此作為自己行醫的宗旨,才能夠擁有一種內在驅動力:這種驅動力會推動你為了解除病患的痛苦而去不斷地進行努力的嘗試、探索;這種驅動力同時會讓你千方百計從病人的利益出發,為他們作出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如今,作為福醫大二院血液內科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的潘敬新,始終謹記當年叔叔的教誨,并將傳遞給自己的學生和后輩。
????明英家訓 薪火相傳
????潘明繼的兒子叫潘遠志,女兒叫潘云苓。“遠志”是一味安神中藥,而“云苓”則是云南的茯苓。從子女的名字中,不難看出潘老對后輩所寄予的期望。后來,潘老的兒女和侄子,果然都當上了醫生。而如今,潘家第三代,更是有六位醫務工作者。
????“我對于醫生這個行業的喜愛,完全來自于叔叔的影響。”潘敬新表示,1977年,恢復高考的第一年,他便考上了福州大學,卻一心想學醫。于是,在叔叔的指點下,他放棄了福州大學的錄取,繼續努力復習,并在第二年高考中,考上了福建醫學院,自1983年本科畢業后,他每年春節都會回家鄉參與義診活動。
????不過,當自己的兒子潘宏達在填報高考志愿的時候,作為父親的潘敬新猶豫了。然而,常年以來的耳濡目染,早已讓兒子深深迷上了醫生這個職業。經過認真的考慮之后,潘宏達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進入了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后來,他又因為成績優異,被保送到北京大學醫學部,成為碩博連讀的臨床型研究生。2016年榮獲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并被北京醫院錄用,成為一名腫瘤外科臨床醫生,也是潘家義診團第三代領軍人物。
????“我覺得快樂來自于成就感,當看到一個危重病人被你治愈的那一刻,患者那種開心,那種幸福,讓醫生覺得特別的快樂和自豪。”潘宏達在接受央視的采訪中這樣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