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里有個這樣的故事:有一個人,因為肚子十分饑餓,準備吃煎餅。吃了六個半煎餅以后,覺得已經飽了。他又氣又悔,自己用手打自己,并說道:“我現在之所以感覺飽了,就是因為吃了最后半個煎餅,卻把前六個煎餅白白浪費掉了。假如知道吃了最后半個煎餅就能飽的話,就應該先吃這半個。”
?????這個人的愚癡,就在于看不到之前吃的六個煎餅所作之鋪墊的必要性,而錯誤地認為,自己僅僅是吃了最后半個煎餅就飽了。這樣的愚昧無知,當然十分可笑。但在嘲笑這個愚人的同時,我們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也容易犯下類似的錯誤。譬如,或做事缺乏耐性,急于求成;或工作圖省事,總想一步到位;或不想艱苦創業,只求立竿見影;或不做長線投資,就望一夜暴富;或不作辛勤耕耘,只想輕易收獲;或不愿腳踏實地,奢望一步登天,等等。凡此種種,皆因不懂規律,不明事理,不信因果所致。
?????就像那位愚人在吃了六個煎餅之后,再吃最后半個煎餅才讓他感覺到飽一樣,我們每做成一件事,都要有前提條件,要打牢基礎,要做足功課。辯證法也認為,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任何事物要達到質的飛躍,就必須經過量的積累。沒有十五的志于學,哪有三十的立?那就更不可能有接著的四十時的不惑,五十時的知天命,六十時的耳順,七十時的從心所欲不逾矩。所以,為人處世務必做到一環緊扣一環地跟進,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一點一滴地積累。也只有“十載寒窗無人問”的寂寞付出,才能獲得“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功成名就;亦惟有“臺下十年功”的耐心苦練,才有“臺上一分鐘”的精彩表演。一句話,厚積薄發。
?????唐朝詩人聶夷中的《客有追嘆后時者作詩勉之》中有兩句詩是這樣寫的:“后達多晚榮,速得多疾傾。”詩句告誡人們做人做事要循序漸進,瓜熟蒂落,功到自然成。可見,人生不會有急功近利得來的真正好事。(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