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葉老漢患有多種慢性病,這讓魏榮壽放心不下。6日上午,在出診回來的路上,魏榮壽又繞道趕往他家,為行動不便的葉老漢檢查身體。
????山道彎彎,崎嶇不平。12月8日,筆者驅車前往離建甌市東游集鎮40多公里的老區東際村。一幢兩層的土木房屋躍然眼前,村支部書記周理智說:“瞧,這就是村里的衛生所,不過現在所里的醫生沒在,村里唯一的魏大夫一大早就上五公里外的初里自然村出診去了。”
????周理智說,東際村是東游鎮最偏遠的老區村,村民都說這里“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全村有10個自然村,都散布在七八座山腰上,平均海拔831米,生產生活條件差。魏大夫要負責這個村1758個人口的衛生保健等工作。十幾年前,由于通向自然村的公路沒開通,他硬是“赤腳”行醫,最遠的一個村子有14個公里,要步行四個小時以上。一個背包,一個藥箱,這就是魏大夫行醫的“家當”,村民形象地稱他為“背包醫生”。
????魏大夫名叫魏榮壽,1969年,18歲的他看到當地農民求醫問藥要步行幾十里山路,就開始自己看醫療書,為農民治一些諸如感冒、拉肚子的簡單病。1971年,20歲的魏榮壽下定決心做個好醫生,平時一邊行醫一邊刻苦學習,既向老醫生請教,又向書本學習,并積極參加各種醫務知識培訓、函授學習。多年的刻苦鉆研和艱苦磨礪,使他掌握了一套獨特的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法,尤其是在攻克農村發病率較高的小兒科疳積、消渴癥上療效明顯。鄰村、附近鄉鎮有農民常常不辭辛苦,跋涉幾十里山路,跑來請魏大夫為他們看病。
????“是魏大夫救了我的命!他看病,花錢少,見效快,我就信魏大夫。”說起魏大夫,門前坑自然村86歲村民陸玉寶一臉的感激。他得了前列腺增生,一次半夜一點多鐘,肚子腫脹得歷害,無法排尿,如果去鎮上醫院時間就來不及了,生命垂危。危急時刻,家人請來魏大夫出診,魏大夫趕到后,立即幫他導尿,進行應急處置,才保住他這條命。前年,才29歲的村民吳德財在石獅打工,不幸患了中風病,半身不遂,在石獅醫院就醫后,由于無法承擔昂貴的醫療費用,且病情好轉緩慢。于是就回家找魏大夫治療。魏大夫采用中醫療法,花了整整七天時間將其治好,省錢還省力。如今的他又恢復青年朝氣,出門打工了。高興得他逢人便說魏大夫是他的再生父母。
????魏大夫常說:“看病要實惠,小病不出村,能花小錢就不花大錢。”村民有些小毛病來找他,他常常分文不取。“我只想著能為父老鄉親做點有意義的事情。救死扶傷,治病救人,履行一名醫務工作者的天職,做一名受群眾歡迎的鄉村醫生。”鄉親們有生病的,魏大夫只要接到電話,不管刮風下雨,不論晝夜,隨叫隨到。上門服務,而且不收出診費、處置費,藥品只收成本費,對家庭困難的病人還減免費用。老百姓到他的衛生所來看病,也從來不問藥價,因為他們信得過魏大夫。說到上門服務,筆者問魏大夫為什么要免費出診,魏大夫笑呵呵地說:“農民兄弟看病不容易啊!能為他們省去一些車旅費,便民治病,何樂而不為呢!”
????在山區從醫,莫過于行路難。魏大夫說,在這村里,出門就見山,有時一天就要走十幾個小時的路,而且路途充滿艱險,尤其是夜間出診,過往荒山野嶺地帶,就常有野獸出沒,讓人毛骨竦然。一次他從辰山下村出診回家,結果路上碰到山洪爆發,過河的橋被水淹沒了。他小心趟著洪水過河,可還是被洪水沖出十多米遠,要不是被一根樹根絆住,那就兇多吉少了。從醫以來,他雖然經歷幾多兇險,最后他還是選擇堅守。40多年來,他累計出診20000多次,步行約100萬公里。
????從18歲走上鄉醫這條路,今年61歲的魏榮壽已經干了44年,筆者問他準備什么時候“退休”。“等過幾年抱孫子再說吧!”魏榮壽半開玩笑似的說,“干久了,和鄉親們感情都很深,他們把我當自己人,在這里不為賺幾個錢,就是這份感情和信任,讓我每天活得很開心,很有價值,走,我說不出口,覺得對不住他們。”
????“當時爸爸承諾我,等我找到工作就不干了,我現在工作五六年了,他每天還在奔波,估計等我有孩子了,他還是舍不得走。”說起父親魏榮壽,在福州工作的兒子魏世貴說,現在全家都很支持他的工作,村里缺醫少藥,做點實事幫助村民是應該的,只是希望父親多注意身體,健康最重要。農村雖然工作很忙、很艱苦、待遇也不高,但魏大夫表示,自己已經干了大半輩子鄉村醫生,無論如何都會堅持下去。眼下,他最盼望的是村里道路會一天天的好起來,這樣,他就不必把時間浪費在路上,騰出更多的時間為村民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