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浩巧借方言傳播理論紀事
吳雪浩(左)在指導演職人員利用方言說唱。
????“干部要來帶好頭,黨員也要守分寸,領導更要作表率,莫讓群眾來責怪……”。
????9月3日,在福建省建甌市順陽鄉,夕陽紅藝術團的快板方言《大操大辦討人厭》的精彩表演把正在趕墟的農民朋友們都吸引了過來。場地雖然不大,音箱設備要求也不高,可就是這種“土生土長”的宣教形式,卻倍受農民朋友的歡迎。
????這首在建甌鄉村廣為傳唱的方言歌謠《大操大辦討人厭》,正是出自被許多人親切地稱為“造謠”高手的吳雪浩之手。
????近十年來,吳雪浩孜孜不倦,貼近生活,融入群眾,創作出一個又一個膾炙人口的方言作品。這些作品,就像一場場隨風潛入夜的及時雨,又像一道道潤物細無聲的清水渠,引出科學理論普及的涓涓活水……
????探索——眾里尋他千百度
????30年前,吳雪浩在南平師專政教系學習時,經常研讀馬列原著等理論典籍。他發現不知是翻譯的緣故,還是革命領袖為了追求嚴密完整,許多理論著作常運用長句來表述,最長的一句話竟達34個字,要反復琢磨才能大致弄懂其義。那時,他就朦朧地意識到:大多數基層群眾文化程度不高,哪有那么多時間和心思去看深奧的書本,去聽枯燥的說教呢?
????在建甌市委辦、政府辦工作的20多年里,從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吳雪浩以一個文秘工作者特有的敏銳,密切關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每一個最新成果。在與群眾接觸的過程中,他越來越發現,社會越是多元,人們越是迫切需要科學的理論,在經濟發達的城市如此,在地處偏隅的農村也一樣。如何用群眾喜聞樂見、耳熟能詳的語言,用雅俗共賞、通俗易懂的表現形式傳播理論,闡釋和表達黨與政府的主張,成了吳雪浩經常思索的一個問題。
????2001年,吳雪浩開始擔任市社區辦主任,接觸基層群眾的機會更多了。一有空,他便到寺廟去體味盲人說唱的韻律,到教堂去領略誦唱圣經的功效。當看到許多沒什么文化的善男信女,甚至是目不識丁的老太婆,都沉浸其中,在愉悅中領會了經典和教義,并按其循規蹈矩,吳雪浩豁然開朗。他認為,科學理論的傳播,應當是潛移默化的工作。普通話是當今中國大力推廣普及的交流工具,但方言作為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只是工具,更是文化之根,是區域百姓用慣了的溝通手段,使用以建甌話為代表的閩北方言的人數達200萬之眾。就這樣,運用建甌方言宣傳理論的想法由此萌生。
????耕耘——為伊消得人憔悴
????“創作者應有群眾觀點和大眾情懷”。吳雪浩十分注重向群眾學習,向生活學習。每次下鄉,他都抓住機會學習群眾語言。路上遇到老農,他總是蹲下來給對方點根煙,跟他們聊聊天,一聽到鮮活的話語,馬上掏出紙筆,隨時記錄。幾年下來,他積累了大量的民間熟語、謠諺、俗話。
????在研究創作的過程中,吳雪浩發現,由于建甌方言保留了大量的閩越語,有一部分有音無字,有一部分有音也有字,但字體古怪,即便用電腦“造字”軟件程序拼造出來后,又要用國際音標來標注,只有少數方言專家認得。吳雪浩苦思冥想,終于想出了一個方法,即電腦里沒有的文字,就用漢語里同音的“借會字”來代替。為了避免“借會字”所帶來的誤解和歧義,一是在稿本的頁眉處就說明原委,先讓讀者進入方言境界,在取其音的基礎上再解其義;二是在每句方言唱詞的后面,用括號翻譯大意,便于領會句意之后,再反回去用方言誦讀。吳雪浩采用的這種大眾化、平民化方法,人們稱之為“造謠”高手的妙招。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吳雪浩經常深入生活,發掘創作素材。2001年,他看到有些鄉村打牌風氣較盛,就萌發了創作一個快板謠,告誡人們要遠離賭博,要勤勞致富。在那幾天里,他每天寫到深夜兩三點,寫完快板劇《禁賭謠》,人也整整瘦了一圈。該劇經市文化館抽調人員排練后,下鄉村、入社區演出倍受歡迎。觀眾被劇中風趣幽默的唱詞及其賭鬼形象逗得忍俊不禁、前仰后合,劇終時掌聲雷鳴,經久不息。演出結束后,常有觀眾找到后臺,讓演出者把那段精彩的唱詞再復述一遍,便于回家教育愛打麻將的親友。他們說:演得太好了,把賭博的心態、神態、危害和怎樣禁賭,都活靈活現地表達出來了,在好玩中受到了啟發,這樣的節目要多搞一點。這個劇目代表建甌市參加南平市農村文藝調演,獲得了創作獎、演出獎。吳雪浩從中體味到了用寓教于樂形式宣傳時代精神、警醒民眾的藝術魅力所在,自此業余創作勁頭倍增。
????收獲——千樹萬樹梨花開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吳雪浩的筆下,紛繁錯綜的歷史變遷,在抑揚頓挫間成了快板;高度抽象的理論問題,被精心織入“花仔”,唱的都是老百姓最關心、最貼近切身利益的事兒。
????2006年12月,建甌市根據國務院部署,開展第二次農業大普查。為把農業普查政策及時廣泛地傳達下去,吳雪浩認真閱讀文件,苦苦思索,反復揣摩,編寫了“花仔”劇《農業普查真重要》。該劇以通俗、生動、幽默的語言,把農業普查的精神、內容、要求詮釋出來。表演隊被各鄉村搶著請去演出,有時還在甲地獻演,乙地接送的車輛就來等候了。為了滿足干群需要,市里還刻錄了300張光碟分發到各村播放。鄉村干部和農民群眾看了后,在娛樂中明確了“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積極地參與和配合,結果建甌市只用了十多天就完成了入戶與現場登記的任務,遠遠地走在了其他縣市前面。
????由于吳雪浩創作的作品,既緊貼時事、配合中心,又生動活潑、雅俗共賞,也引起了廣播、電視、網絡、短信等部門的興趣和重視。建甌廣播電臺和有線電視臺曾專門開設了方言欄目,把民間文藝團體的演出錄下來,剪輯后予以播出。相關部門的網站或網頁和熱心的博客,也開辟專欄,轉載吳雪浩的作品,形成了多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宣傳黨和國家理論政策的氛圍。在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活動中,他創作出方言歌謠《記住八榮八謫鼓》:“祖國好比大家庭(祖國好比大家庭),愛護家庭才光榮(愛護家庭才光榮)。傷害家庭得人惱(傷害家庭得人惱),吃里扒外真謫鼓(吃里扒外真可恥)”等。有關部門通過把唱詞制作成手機短信,在市民中廣為傳播,大家反映:以前的宣傳多數是講“官話”,老百姓總覺得隔著一層;改用朗朗韻味的方言一說,大家就覺得事情發生在身邊,感到親切、實在,不僅入耳,更能入腦,很受教育。
????幾年下來,吳雪浩創作出了《科學發展十注重》、《俗變映射改革果》、《農村黨員保持先進該做啥》、《少生多生不一樣》、《建甌農民怎樣致富快》、《家和曲》、《防火謠》、《職業道德謠》等40多部配合黨的中心工作和當地階段性任務的“花仔劇”和快板謠,并自費出版《建州風情演唱專輯》,贈送給市圖書館、文化館、檔案館、鄉鎮文化站、社區閱覽室、業余宣傳隊、學校圖書館和眾多的喜好者。